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在黄河岸边寻找文化之“根”
——菏泽儿童文学作家大秀和他的《皮影班》

作者: 焦同帅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0-11-13 10:21

今年的8月份,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颁奖典礼暨新书首发式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由我市儿童文学作家大秀创作的《皮影班》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皮影班》源于童年记忆

大秀,菏泽鄄城彭楼镇人。“《皮影班》故事源于我的童年回忆。从记事时起,我就知道在家乡菏泽流传着古老的民间皮影戏,并一直为这种古老而神奇的传统文化所感动。”近日,记者与远在浙江嘉兴的大秀取得联系,他说,“我几年前就想写这方面的故事,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动笔。2018年春节,我回到家乡,走在大街上,想起了一位在很多年前赶毛驴表演皮影戏的老艺人,于是开始搜集创作素材。”经过认真的前期准备,大秀于2018年夏天开始动笔,至2019年春天完稿,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皮影戏对当下的孩子而言或许有些陌生,但在大秀的记忆里,看皮影戏是一件很郑重又很盛大的事儿。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皮影戏是一个村子难得的娱乐,有皮影戏看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快乐。

2018年春节,大秀回鄄城老家过年。“村民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在一切都那么便捷快速的时代,我回想起老皮影艺人赶着毛驴演戏的画面。在那一刻,我忽然想给现在的孩子说说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说说一个乡村少年曾经对皮影戏的深切渴望。”大秀回忆,“我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老的东西。作为黄河岸边的非遗文化,皮影戏是我的一个兴趣点。弘扬传统文化是一个写作者的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更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宝库。我写这个故事主要就是想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为了顺利完成《皮影班》的创作,大秀专门走访了菏泽的一些民俗博物馆,拜访了多名老艺人,又去档案馆查阅资料,观看皮影戏表演。

两个故乡:粗犷豪放与雅致细腻

《皮影班》是大秀的第二部长篇儿童作品,在此之前他曾创作出版了《麻花辫》。“《麻花辫》和《皮影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调调,一个是雅致细腻的烟雨江南故事,一个是粗犷豪放的黄河故事;一个泥土味十足,一个水乡味浓郁。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我的故乡。鲁西南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江南嘉兴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故乡。”大秀说。

《麻花辫》的格调是悠悠的,是雅致的。它里面的每一缕炊烟都散发着淡淡的忧伤和水雾。它像一位穿着旗袍打着油纸伞的女子,她所踏出的每一步似乎都包含音符。为了创作《麻花辫》,大秀翻阅了很多老照片,老照片身后的背景是那个年代真实历史的再现。

《皮影班》是那种粗犷的、原生态的,嗓子里有一股沙哑,有一股质朴自然的味道。老棉袄、毛驴车、冰雪覆盖而空旷的黄河滩、一望无垠的麦田以及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干馒头……这些元素都是在渲染点缀黄河的粗犷与豪放。

仔细阅读《皮影班》,可以看出这部作品,从头至尾一直在表达对传统文化没落深深的担忧。故事里皮影艺人对传统皮影文化的默默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用文学创作“构筑世界”

“如果从在《菏泽日报》副刊上正式发表第一篇文章算起,我的文学创作之路有整整20年了。”大秀回忆说,大学毕业后,从事了多年的摄影工作。现在想想多年的摄影工作对他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摄影上的创作技巧可以潜移默化影响写作。

“其实写作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擅长写什么,适合写什么。以前我模仿贾平凹的腔调写,写了七八万字,读来读去总觉得哪里不对,后来想想是因为我没有贾平凹的独特阅历。童年经历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后来,有幸遇到儿童文学。由此我感悟到,写作这件事不能急,也急不来,你经历过一番成长阅历后,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因为文学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加工记载而已。”大秀说。

目前,大秀正在创作一部与环保有关的作品,也是儿童文学作品,倡导更多的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记者 焦同帅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